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。该病起病隐匿、进展缓慢,但症状多样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▶ 主要症状:运动与非运动两大表现
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。
【运动症状】主要包括:
静止性震颤:安静时手、脚或下颌出现不自主抖动,典型表现为“搓丸样”动作,活动时减轻;
肌强直:四肢、躯干和颈部肌肉僵硬,关节活动受限,身体逐渐形成前倾屈曲姿态;
运动迟缓:动作启动困难、幅度变小、速度减慢,如起床困难、写字变小(小写症);
姿势平衡障碍:站立和行走时不稳,容易跌倒,步态常呈“慌张步态”,即步伐细碎、身体前冲、难以止步。
【非运动症状】常见包括:
感觉障碍:早期多有嗅觉减退,中晚期可出现肢体麻木或疼痛;
睡眠障碍:夜间多梦、大喊大叫、肢体不自主舞动(REM睡眠行为障碍);
自主神经功能紊乱:如便秘、多汗、流涎、排尿障碍和性功能减退;
精神心理异常:包括抑郁、焦虑,晚期甚至可能出现认知障碍、痴呆或幻觉。
▶ 病因复杂,多因素共同作用
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、环境毒素暴露、年龄增长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相关。高龄、家族史、长期接触农药或重金属等是常见危险因素。
▶ 治疗:综合干预,有效控制
目前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,但通过系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。主要治疗方式包括:
药物治疗:复方左旋多巴、普拉克索、苯海索等是常用药物;
手术治疗: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适用于部分中晚期患者;
康复与运动疗法:如平衡训练、步态练习、柔韧性锻炼等;
心理与营养支持:心理疏导、合理膳食和家庭护理也至关重要。
▶ 预防:从生活细节做起
积极预防是延缓发病的重要途径,建议从中年开始注意以下方面:
定期体检,尤其有家族史者应提高筛查意识;
避免长期接触农药、重金属等有害化学物质;
保持饮食清淡,多摄入蔬菜水果,戒烟限酒;
积极防治“三高”(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,增强体质;
坚持适度锻炼,如散步、骑车、太极拳等,有益神经保护。
帕金森病不是“不治之症”,更不应成为被忽视的“老年标签”。科学认识、早期识别、系统治疗与全社会的关怀支持,能够帮助患者和家庭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,拥抱优质晚年生活。